所謂文化認知,考的就是「六書、書法、經史子集、文學流變」這類跟中國文化相關的常識與術語,國考國文的這類題目比例不少,同學在回答時必要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,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相關常識,否則很容易會被考倒喔


就以102年的「鐵路特考員級」國文考題來說,10題中第1-2題為題組,第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為文意題,第10題為應用文,文意題就佔了高達70%,我們以第6題為例:

6.史記伯夷列傳:「伯夷、叔齊雖賢,得夫子而名益彰。」先秦各家多有對伯夷的評論,下列何者反映出法家的立場?

(A)伯夷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惡聲,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。治則進,亂則退

(B)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,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,二人者,所死不同,其於殘生傷性均也

(C)伯夷、叔齊者,武王讓以天下而弗受,二人餓死首陽之陵。若此臣不畏重誅,不利厚賞,不可以罰禁也,不可以賞使也,此之謂無益之臣也

(D)伯夷,非其君不事,非其友不友;不立於惡人之朝,不與惡人言。立於惡人之朝,與惡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,坐於塗炭。推惡惡之心,思與鄉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將浼焉

白話文翻譯

題幹:「伯夷、叔齊雖然賢能,也是得到孔子贊揚而名稱更為昭著。」

(A)伯夷眼睛不看妖豔之色,耳朵不聽淫靡之聲,不是他認可的國君他不侍奉,不是他認可的百姓他不使喚。國家大治就出仕當官,國家混亂就退隱民間。《孟子‧萬章》

(B)伯夷為了名聲死在首陽山之下,盜跖為了財貨死在東陵之上,這二個人,死亡的原因不同,但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的行為是相同的。《莊子‧駢姆》

 

 

資料提供:國考專門店   安東尼國考國文大補帖No.2─文化認知:子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國考應援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